产品中心
您现在的位置: 首 页 > 技术支持

规模化猪场仔猪黄痢的发生与防治

规模化猪场仔猪黄痢的发生与防治
        2010年7月初,在延安甘泉某猪场发生疫情,初生仔猪下痢脱水,死亡率高,根据临床症状、剖检变化、实验室诊断确诊为仔猪黄痢,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控制了病情,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。
        发病情况
        该种猪场现有存栏种公猪19头,母猪320头,后备母猪96头,哺乳仔猪75窝共615头,从7月5日开始发病,到7月底有58窝发病,占当时总哺乳窝数的77.3%,发病仔猪375头占总仔猪数的61%,仔猪在2日龄时就开始拉黄稀便,用常规药注射无效,陆续死亡数十头。
        临床症状
        病猪精神不振,被毛无光泽,不愿活动,弓背,个体发育迟缓;排黄色稀粪,常会粘在肛门周围、尾根及后腿内侧,粪便中含有凝乳块,有腥味,有的呈黄色水状射出,个别伴有呕吐,吮奶量减少或停食;随着腹泻次数增多,仔猪迅速消瘦,眼球凹陷,有的会出现黑眼圈,被毛粗乱,呼吸加快,肛门、阴门呈红色,继而卧地不起,病猪严重脱水最后昏迷死亡。
        剖检变化
        剖检病死猪见严重脱水,颈部、腹部皮下水肿,可视黏膜苍白,胃壁充血、水肿,表面附有大量黏液,胃肠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,以十二指肠最严重,空肠、回肠次之,肠道变薄、松弛,内有大量黄色或灰色内容物和气体,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出血小点,肝、肾有凝固性小坏死灶。
        实验室诊断
         涂片镜检
         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肝、肾、脾、肠系膜淋巴结直接涂片,干燥后经美蓝染色、镜检发现有散在单个或成堆的中等大小杆菌。
       菌分离培养
        接种肉汤及麦康凯培养基,37℃培养24h,在麦康凯培养基上见红色、圆形、边缘整齐的菌落,肉汤培养基可见浑浊,取培养物涂片染色镜检,见革兰氏阴性杆菌。取麦康凯培养基上粉红色菌落进行纯培养,将其接种生化培养基发现,分离菌能分解葡萄糖、乳糖、甘露糖、麦芽糖,产酸产气,吲哚试验阳性、M-R试验阴性,符合大肠杆菌的生化特征。
        药敏试验
       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,分离菌对头孢氨苄、阿米卡星、阿莫西林、氨苄西林高度敏感(抑菌圈直径>1 5 mm,尤其是阿莫西林);对庆大霉素、诺氟沙星、卡那霉素、氧氟沙星、青霉素中度敏感(抑菌圈直径在10-15 mm之间);对乙酰甲喹、壮观霉素、土霉素、强力霉素、乳酸环丙沙星低度敏感(抑菌圈直径<10mm)。   
       病因分析
       环境因素
       仔猪的机体调节机能不完善,易受外界环境影响。加之本地六七月昼夜温差较大,忽冷忽热,温控设备没能合理运行,导致母猪或仔猪出现感冒,抵抗力下降,诱发本病。
       母猪因素
       大肠杆菌属于肠道内寄生菌,随母猪的粪便排出体外,污染乳头、皮肤、地板、栏舍、饲料等,仔猪舔食受污染的乳头、皮肤等便经消化道感染。受本场条件限制,饲料、饮水不佳导致母猪泌乳量低、质量差,是加剧仔猪感染大肠杆菌引发黄痢的重要原因。
       饲养因素
       该场不能认真做好夜间关窗保温、午间开窗通风换气,卫生状况差,未能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等,都是引发此病的因素。
      治疗
       用阿莫西林粉剂拌料或兑水,每天2次,连用3天;同时,清瘟败毒散拌料投喂,每天3次,连用3天,在治疗的同时对环境进行严格消毒。从起初发病到8月22日先后治疗患病仔猪483头,治愈446头,治愈率92.3%。
       预防
       (1)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体系建设。应实行全进全出制,对固定的圈舍进行全面、定时消毒,并保持圈舍温暖、清洁、干燥、通风;保证饲料营养均衡、充足;保证保温箱内干净,用白头翁散撒布预防;确保仔猪的生活环境保持恒温。
       (2)提供充足的营养。给母猪提供营养充足的全价料,适当补充一些青饲料,保证母猪乳汁充足,使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初乳,以提高仔猪的抗病力。
       (3)做好免疫预防工作。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大肠杆菌K88、K99双价基因工程活疫苗,在妊娠母猪分娩前20d耳根处肌肉注射1mL,产生的保护抗体可通过初乳传递给仔猪,以预防本病的发生。